系部要闻
网站首页   >   系部要闻   >   正文
外语系举办第四届启智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

发布日期:2025-07-08 字号:[ ]


在全球化浪潮与文化自信建设的双重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肩负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广泛应用,翻译实践面临新机遇与挑战,翻译伦理认知教育也亟待加强。为聚焦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使命与挑战,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伦理、文化传播策略及新技术在外语教研中的应用,推动外语学科创新发展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由河北省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指导、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语系主办的“第四届启智外语学科发展高端论坛”于2025年7月5日举行,特邀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会议由外语系主任李佳欣主持,外语系全体教师及学生代表参会。

本论坛邀请了外交学院武波教授、河北经贸大学张润教授和燕山大学赵志刚教授分别作专题报告,旨在深入探讨高校外语教学中翻译学习的有效策略,探讨AIGC在外语创新教研中的应用,剖析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伦理的新内涵与实践路径,助力提升外语人才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与职业素养。

首先,武波教授对世界大趋势进行介绍,表达了对文科发展的乐观态度,探讨文化走出去模式,并对新文科新概念进行了界定。武波教授强调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桥梁作用,强调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并推荐学习中国国学经典,强调翻译学习中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武教授对国际化人才进行了重新定义,就师生应有的知识储备和应读的书目进行推荐,提醒师生要结合翻译学习,培养学术兴趣,于细微处见真章,更好将我们的文化自信传播出去。

张润教授随后从翻译伦理概念及内涵,翻译技术发展阶段与伦理挑战、平衡效率与行业伦理三方面进行介绍,强调翻译内容的严谨性和体例的严格性,对中西传统翻译伦理进行对比解读。通过介绍翻译伦理模型,包括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等,以及案例(如《骆驼祥子》误译)说明翻译中忠实原文的重要性,以及译者对文化和社会责任的认识。结合AI时代的背景,探讨机器翻译普及带来的译者身份模糊、版权争议等伦理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译者专业素养、完善技术监管等应对措施,助力学生构建全面的翻译伦理认知体系。

最后,赵志刚教授强调AI助教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展示知识图谱从宏观到微观的构建过程及其在教学资源快速组织中的优势;在AIGC赋能翻译实践方面,以《长城:追问与共鸣》英译为例,详细介绍翻译过程中的多版本初稿生成、样本比较、质量评估等环节,强调人机协同的重要性。在AIGC赋能外语科研方面,赵教授提出利用AIGC生成研究课题的多种提示词设计方法,认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应积极拥抱AIGC等新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智素养,以便更好地赋能外语教学与研究,从而显著提升育人能力和效果。

报告结束后,李佳欣主任做论坛总结,本次论坛展现了对学科发展的深入思考,提醒老师们勇于突破传统学科限制,珍惜历史机遇,加快自身转型。论坛凝聚了外语学科发展的共识,强调文化传播与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对于今后外语人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聚焦学科交叉融合,立足学科前沿贡献外语人的力量这一问题,给出指导和建议。

专家介绍:

武波,博士,首届国家教委“中英友好奖学金”获得者,现为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察哈尔学会文化与和平委员会(国际传播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北京市哲学社科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改革专家组专家。《浙江大学学报》《当代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和《中国应用语言学》审稿人,外交部高级翻译张京的专任翻译课教师。

张润,河北经贸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翻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财经类院校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 比较教育、语言测试;主研教育部教改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厅级项目20余项,出版译著2部,参编教材5部,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

赵志刚,文学博士,教授,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新时代外语教育论丛》执行主编。近10年,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和多项厅局级社科项目。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华文化论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